在內蒙古草原上,隨著牧民的定居,曾經輝煌的游牧文化正走向沒落,而近年來一種新型的游牧方式——牧民自發的合作社卻悄然興起。本文作者舒泥行走草原多年,有幸結識了兩位特殊的蒙古族牧民,他們分別是傳統游牧人和新生代草原人的代表。透過他們的故事可以看到,在傳統游牧衰落之后,新型游牧方式正在悄然為草原帶來許多深刻的變化。

“努圖克沁”曾是傳統游牧的掌舵人,但他們現在已無事可做

我第一次見到蒙古族老人吉格米德,是8年前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上。那是一個隆冬季節,老人的灰色蒙古袍上罩一件狼皮大坎肩,非常氣派。當地人公認,他的智慧就像大海一樣深不可測。
“蒙古族有一句古老諺語:‘大海也有缺鹽的時候’。”吉格米德告訴我,而此刻他的處境就好像大海缺鹽了。在呼倫貝爾,老人有個稱謂叫“努圖克沁”。其中“努圖克”最直接的翻譯是“故鄉”,但是和蒙古族人相處久了,我才明白,這個翻譯其實并不準確。從前蒙古族人是遷徙的民族,適合生存的家園和有鄉親的地方都叫“努圖克”,“努圖克”甚至還是旗(縣)或蘇木(鄉鎮)以下的一級社會組織。當蒙古族人遠離草原的時候,“努圖克”才可稱為故鄉,它甚至還有祖國、國土的意思。“沁”,是“做什么工作的人”。“努圖克沁”就是管理草原故鄉、草原家園的人。
吉格米德是內蒙古草原上的最后一代努圖克沁。上世紀80年代初,當地政府辦過努圖克沁的學習班,吉格米德是最年輕的一名學員。不過,在草場承包后,就再也沒有辦過此類學習班。如今,這一代努圖克沁大都進入暮年,就連很多當地牧民也沒有聽說過努圖克沁。我行走草原多年,也只碰上了吉格米德這一位努圖克沁。
吉格米德就是傳統游牧的管理者。在過去,一個地區的放牧秩序是由他這樣的人決定的。著名植物學家和草原生態學家、內蒙古師范大學生態學教授劉書潤告訴我:“過去管理草原牧區,是努圖克沁而不是當地領導說了算。每年努圖克沁要開很多會,研究牧民怎么移場,非常有秩序,很科學。這些人都是當地最有名望的人,有很深厚的學問?墒乾F在不行了,自從上世紀80年代牧民定居后,一家一塊牧場,無法移場,努圖克沁就沒事可干了。”聽了劉書潤老師的這番話,我才更理解吉格米德所處的“大海缺鹽”的境地——草原沒有了游牧,就好比大海沒有了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