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國家反恐領導小組亮相,誰是新面孔?
撰文丨孟亞旭
最近,新一屆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亮相。
根據官方通稿的消息,這個小組新一屆的領導班子為“一正五副”。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已有5年,這幾年來領導班子也不斷擴容,這次新增加的兩位副組長來自國家安全部和外交部。
亮相
9月29日,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暨全國反恐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這次會議是新一屆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后的第一次全體會議。
在這次會議上,趙克志提到這么幾個要點:
-
加大對暴力恐怖和宗教極端思想傳播滲透的打擊整治力度
-
清醒認識當前反恐怖斗爭形勢的嚴峻性、復雜性,堅決克服松懈麻痹思想
-
加強情報搜集研判,提高預警預防能力
-
持續保持對暴恐活動的嚴打高壓態勢,持續推進暴恐音視頻打擊整治工作
-
加強反恐基礎摸排管控
-
加強對重點目標和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防范和硬隔離設施建設,全面強化社會面巡邏防控
-
加快制定反恐怖防范行業標準
-
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治疆方略,全力支持服務新疆主戰場的反恐維穩工作
-
不斷深化反恐怖國際合作
在外界看來,這可以看做是對未來國家反恐怖工作的部署,當然,除了部署外,這個小組的領導架構也是一大看點。根據官方披露的消息,新一屆小組的領導架構為“一正五副”:
組長:國務委員、公安部部長趙 克志
副組長:
國務院副秘書長 孟揚
國家安全部黨委書記、部長 陳文清
外交部副部長 樂玉成
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助理 陳光軍
公安部反恐專員 劉躍進
國安和外交
先來補充一點背景。
這個領導小組的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國家反恐協調小組”。2013年8月27日,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
當時有反恐專家告訴政知君,調整體現出國家對于反恐工作重視,“‘領導’和‘協調’的職責定位有所不同。協調小組側重于協調相關的反恐職能部門來進行反恐工作,調整為領導小組之后,小組的‘領導統籌’職能增強,職責范圍有所提升。”
一個趨勢是,近幾年來,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不斷“擴容”。
官方至少披露過三次小組召開全體會議的情況,即2013年、2017年和2018年,從這三次報道中,我們也能看出小組領導成員的變化:
從“擴容”中我們能讀出哪些內容?
其一,公安部的力量在加強。
2017年的那次“擴容”,公安部的一位副部長(此前是國家反恐辦主任)成為小組的副組長;2018年,公安部的又一位領導即公安部反恐專員成為小組副組長,巧合的是,公安部反恐專員劉躍進此前也是國家反恐辦主任。
公安部設置“反恐專員”也是近幾年的事兒——2015年12月,時任公安部部長助理的劉躍進出任公安部反恐專員(明確為副部長級),這是公安部首次設立反恐專員。
其二,國家安全部、外交部高層成為新力量。
國家安全部部長、外交部副部長是新增的副組長。
這次的小組成員中,依舊有軍方人士,但從“軍委聯合參謀部副參謀長”變成了“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助理”。
這里需要點個細節。
今年5月25日時,就已經開過一次“全國反恐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那次出現在會議上的,除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趙克志外,還有副組長陳光軍、王寧、李偉。
換句話說,在5月時,軍委聯合參謀部參謀長助理陳光軍就已經是該小組的副組長了。
關注
十八大后,中央高層對保證國家安全高度重視。
在國家反恐怖工作領導小組正式成立不久,2013年11月,中央決定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安委的主席是習近平。
“毫無疑問,中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恐怖分子緊張了,分裂分子緊張了,極端分子緊張了?傊,那些企圖威脅和破壞中國國家安全的勢力緊張了。”當年11月,外交部發言人這樣對外表示。
2014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將主題鎖定“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
在那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指出,新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特別是各種威脅和挑戰聯動效應明顯。要建立健全反恐工作格局,完善反恐工作體系,加強反恐力量建設。
在那次學習僅僅兩天后,習近平赴新疆考察(2014年4月27日至30日)。
從南疆重鎮喀什到首府烏魯木齊,習近平慰問了軍隊、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等國家安全和反恐維穩力量,并就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發表了重要講話。
制度層面也有新進展。
2015年12月27日,反恐怖主義法通過,該法對“恐怖主義”的定義是,“通過暴力、破壞、恐嚇等手段,制造社會恐慌、危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財產,或者脅迫國家機關、國際組織,以實現其政治、意識形態等目的的主張和行為。”
該法明確:
國家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依法取締恐怖活動組織,對任何組織、策劃、準備實施、實施恐怖活動,宣揚恐怖主義,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組織、領導、參加恐怖活動組織,為恐怖活動提供幫助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國家不向任何恐怖活動組織和人員作出妥協,不向任何恐怖活動人員提供庇護或者給予難民地位。